第(1/3)页 这还是朱楩第一次参加午朝。 午朝和早朝不同,没有那么大的规模,甚至连六部官员都不齐。 因为朱元璋把宰相制度和中书省一起裁撤了,如今又没到历史上永乐年间开创所谓的内阁制度。 所以来参加午朝的,没有太多人。 朱元璋作为亲自召开的人,没他在也开不起来,所以洪武大帝肯定得在。 然后是跟着随行而来的朱楩。 再有就是皇太孙朱允炆首当其冲,其次是兵部侍郎的齐泰,以及礼部侍郎黄观。 这位黄观自然也是皇太孙一党,而且说起他来,还有着很重要的一笔色彩。 据说黄观年少时作翠微书舍,自幼勤奋、治学严谨,注重时论,不尚浮文。 于洪武二十三年,黄观以贡生入太学,同年八月,在京城应乡试,中解元。 次年应会试,中会元,同年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,中状元。 黄观可以说是从童生到状元,一路所向披靡,不仅顺利通过六次考试,且均获榜首,被称赞三元六首,可见一斑。 所以黄观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和栽培,任其为礼部侍郎。 (题外话,黄观其实是洪武二十九年任职礼部侍郎的,这里提前了两年。) 除了这些人以外,还有那卓敬也参与了午朝,然后还有一些武将,诸如冯胜、傅友德、郭英、耿炳文、平安等人。 虽然不如早朝盛会,却也都是国之栋梁了。 尤其是皇太孙朱允炆,哪怕朱楩再说大侄子把握不住,也无法否认朱允炆如今隐隐有监国之责,虽然不如当初太子朱标那般已经几乎临国而治,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治国事务了。 如果不是突然冒出来一个朱十八,想来,朱允炆确实是在被作为接班人新君的模版来培养的。 可现在嘛,就不可预知了。 “既然都到齐了,就开始议事吧,”朱元璋不是拖拖拉拉的人,一来就直奔主题,对众人说道:“此次滇王立功颇大,具体细节还需要楩儿你本人再阐述一遍。” 于是朱楩也不含糊,开始从去年得知宁夏镇战况危机,自己便宜行事带领西安秦王护卫所赶赴支援,再到得知草原不和消息,决定出征塞北远征漠北草原,以及这一路上一边打一边收服鞑靼各部落,到最后这次带回来了多少战利品,以及各部落加起来的总人口等等,事无巨细,一一重述了一遍。 当听他亲口说出整个过程,所有人都被震撼了,甚至从一开始就深陷其中,仿佛听故事一样不可自拔。 最后连朱允炆都为之动容的说道:“十八叔之骁勇,不是侄儿可以望其项背的。” 他是真的佩服了。 明知宁夏镇有城破的危险,而且敌军有着三万骑兵部队,仍然敢以一万五千人赶去支援。 一旦当时城破,这支疲于奔命的部队,只会羊入虎口,被人家撕碎。 但是朱楩还是去了,不但去了,还打赢了。 “这一战,就算让汤徐二位大将军来,在如此兵力与兵种相差悬殊之下,也不敢轻易言胜啊,”连冯胜等武将此时都心悦诚服由衷感叹道。 面对众人的赞美,朱楩却只是矜持的笑了笑,并未喜形于色。 朱元璋好笑的看了眼朱楩,也说道:“不愧是朕之虎子,此一战不但扬我大明国威,甚至完成了历朝历代都无法做到的,彻底征服了鞑靼草原各部,让他们宣布效忠了我大明,成为我大明子民。而且以楩儿的手段,还瓦解了草原的奴隶主制度,对那些首领进行釜底抽薪。从今以后,只要我大明不负草原子民,草原人也必将不会背叛我大明。” “于是朕决定,把滇王从草原上带回来的战利品,除了那三万匹宝马良驹另做他用,由朝廷征收以外。把那五万头牛和十三万只羊兑换成等价粮草,之后送往草原,分配给各部落,帮助他们安然度过这段日子。” 听到这话,众人没有异议,因为鞑靼已经宣布效忠,等于划入大明版图了,若是这时候为了贪墨这点东西而舍不得给一些粮草,把人家活活饿死。 谁还会臣服? 不过这可是几万头牛,和十几万只羊啊,规模可是不小。 “陛下,牛可以做耕牛,分发到各府各地,由当地府衙或财主地绅消化。至于那些羊,也可拿去与各地豪绅商贾做交换。或是由朝廷直接收下大部分,”卓敬心里一动给出建议。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。 其实卓敬是担心朱元璋狮子大开口,直接让朝廷掏出这笔钱来。 还是那句话,哪怕一头牛只做价十两银子,五万头牛可是五十万两银子啊。 这么一大笔开支,就算是对整个朝廷的国库来说,也是不小的负担。 何况若是由国库开支,可弄来这么多牛,最后还不是要分发下去给各府各州? 所以就不如让各府各州当地府衙出钱,或买,或以粮食交换,然后给他们耕牛,岂不更好? 卓敬还有一个担心的是,他知道朱元璋平生最恨的人,除了贪官酷吏以外,就是商贾与财主地绅了。 毕竟朱元璋小时候就给财主地绅家放过牛,又因为他把人家牛给杀了吃肉,差点没被活活打死。 至于商贾,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的说法,商人从古至今就是不入流的最低级档次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