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章-《六零年代大厂子弟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抿了一口,何记者就哼笑道:“有点像带汽的红酒,这不就是葡萄味汽水嘛!”

    再尝一口,补充:“没有汽水那么甜。

    这个口味我还挺喜欢的。”

    戴誉笑:“带汽的红酒这种说法比较接近,不过并不是汽水。

    这款酒是不建议儿童饮用的。”

    何记者仔细去看瓶身上的标签,叹道:“酒精度居然还是2°的!这么一回味,确实有一点点酒味,少喝点应该是不醉人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厂生产的这款汽酒,就是专为汪记者这样公务不饮酒的人士准备的!这款酒虽然名叫汽酒,但与汽水是两码事,它是含有酒精的酒类饮料。

    就像外国人喝的香槟酒似的,带汽,葡萄酿造,微甜,酒味回甘!”

    戴誉举着酒瓶,给桌上的每人都倒了一点。

    实际上这款汽酒的产量很少,市场上没啥人买账。

    之所以研究水果汽酒,还是因为闹饥荒的时候,粮食紧缺,厂里琢磨着能用什么来代替粮食酿酒。

    这款汽酒就是那时的产物。

    只是葡萄并不比粮食更容易弄到,而且这款汽酒的定位有点不上不下的。

    男人嫌它没啥酒味,小孩嫌它有酒精,只有女人能适应这个口味。

    不过在小地方,有几个女人舍得花钱买汽酒喝,所以这个产品产出就滞销了。

    估摸着餐厅里餐桌上的这些,就是他们厂里的滞销品,被厂长送来当赞助了。

    戴誉一本正经地介绍:“这款酒在我们那边的市场上基本是想买也买不到的,都被我们厂长调剂到北京上海去了。

    听说深受不爱公务饮酒人士和知识女性的喜爱!简直供不应求!”

    几位记者都捧着酒杯喝了几口,有人喜欢,当然也有人不喜欢。

    戴誉没在意他们的评价,而是认真看向汪记者,含笑商量道:“汪记者要不要尝一尝?

    我给您少倒一点吧,午餐时间快结束了,大家一起干一杯怎么样?”

    汪记者觉得他对自己说话的语气,像哄小孩似的,颇有些不自在。

    不过,他这次倒是没再端着,很给面子地将酒杯递了过去。

    礼貌地道过谢,汪记者浅浅抿了一口,觉得味道还可以,点头给予了肯定。

    戴誉看他终于露出了点笑模样,便开口跟张记者要酒喝:“张记者,那茅台再给我来点呗,刚才喝得急,我都没品出味儿,白喝了!”

    众人大笑。

    张记者亲自起身给他的杯子满上。

    于是,饭桌上的气氛再次恢复和谐,大家一起干了一杯。

    午餐散了以后,戴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回房间休息。

    他看到汪记者出门散步,瞅准机会就跟了上去。

    看出来汪记者是个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的,戴誉没跟他兜圈子,直说了来意。

    “刚才在饭桌上就听说,大家的采访任务基本已经在上午完成了。

    您要是下午还有空,我想邀请您去我们厂的展区看看。”

    戴誉见他没反对,顺势将他们厂的产品以及最近几个月的大动作做了详细介绍。

    “反正您也是在寻找新闻素材,不如去跟我们厂长聊一聊,看看有什么可取之处。

    我只是个宣传干事,对于厂里的事情没有厂长了解得具体全面,您要是有什么想知道的,可以与他面对面交流。”

    汪记者虽然看着高冷,但是为人倒是很实在,直言道:“我负责的新闻稿已经收集到了足够多的素材,即使去采访了,也未必能见报……”

    “没关系,您只管去。

    无论能不能登报,我们啤酒厂都热烈欢迎青年报记者同志的采访。”

    戴誉语气诚恳,“我们来一次北京不容易,能接受向您这样的国家级报纸的采访,更是难得,有个向全国人民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已经很满意了,能不能登报就随缘吧。”

    汪记者沉吟片刻,终是点头答应了。

    当天,戴誉将汪记者引荐给了许厂长和徐科长,至此他的任务就算顺利完成了。

    至于能否登上青年报的版面,那就是领导们需要操心的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的会议主要是糖酒公司的经理会,记者们不被允许进入会场。

    戴誉已经进去见识过一次了,所以之后让不让他进去都无所谓。

    清晨起来,穿戴一新之后,拎上何大夫给的那个小包裹,揣上写有夏露外婆家地址的纸条,戴誉就慢悠悠出门了。

    来到这边两天,这还是他第一次有心情认真欣赏首都风貌。

    此时的北京城刚刚苏醒,晨起有不少遛鸟的大爷。

    钻进最热闹的一家国营早点铺子,点上服务员推荐的褡裢火烧、焦圈和面茶,在铺子里看热闹,听人聊天,磨蹭了半个多小时,才出门去坐公共汽车。

    夏露外婆家在什刹海附近,他下了车,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一个红漆大门的四合院。

    不过,他并没有敲门入内。

    而是沿着这条胡同继续往东走,经过第一个岔路口时,再向南走,直到第三户人家的院门前停下。

    这会儿已经快到上午十点了,自行车的铃声,锔锅钉碗补茶壶的吆喝声,起刀磨剪子的滋啦声,以及孩子们围着糖担子,用牙膏皮换麦芽糖的吵闹声,吵吵闹闹地往戴誉的耳朵眼儿里钻。

    来往的人员太密太杂,他没敢做什么惹人怀疑的举动。

    只是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,戴誉凑近青砖围墙,在其中一块写着门牌号的青砖上轻轻敲击两下,听到空鼓声,又在它周围的另两块砖上又一次敲了敲,反复确认几次才放心地收回手。

    看来他记得没错,赵学军的那十多条大黄鱼应该就是在这里找到的。

    按照小说中所写,赵学军重生后,根据前世的记忆,在这户人家挖空的外墙青砖里找到了那些大黄鱼。

    之后通过这些钱以及夏露家的帮助,改变了赵厂长被下放的命运,也让赵学军从此平步青云。

    戴誉找到的这户人家,据说主人是个大资本家,如今早已人去楼空了。

    这明显就是作者给赵学军安排的一根粗大金手指……

    几十年后这一片房屋拆迁的时候,因为在施工现场挖出了大量金条而登上了新闻。

    仅这样一条新闻就成全了重生而来的赵学军。

    不过,估摸着赵学军到目前为止,应该是还没机会来北京取走这些东西的。

    戴誉现在的想法很简单——宁可将这些大黄鱼拿出来捐了,也不能便宜了赵学军那个人渣!

    他得在赵学军寻来之前,将它们转移了!

    然而,他也有自己的顾虑。

    这一片人多眼杂,今天肯定是不能直接将东西带走的,不然万一被人盯上了也是麻烦事。

    另外,这些大黄鱼拿出来以后他要怎么处理?

    无论是留在北京还是拿回家去都不太合适……

    戴誉心里正纠结着,余光却瞟见前方一个胳膊上带着红袖箍的大妈,一脸狐疑地冲着他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同志,您不是我们这一片的住户吧?

    请出示一下您的证件!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