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六章 唐代手术-《大唐探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一时间,那自从穿越后便沉寂了的对科学技术的探求与爱好,亦被刹那间被点燃。

    看起来,现在要苏锦奴,必须要立刻提取青霉素才行!

    从现代社会穿越而来的李夔,也看过一些医学书,对于土法制备青霉素原理,倒也尚有了解。

    简单点说,就是首先要收集大量青霉,用营养液培养,接着讲培养液过滤,加上菜籽油并搅拌。搅拌之后将水分抽取出来。通过上面的方法就将大部分的不容性物质和脂容性物质去除了。将炭磨成粉末,加入精制培养液,让炭吸收青霉素。将吸收了青霉素的炭放在分离管柱之类的容器内,以蒸馏水及酸性水洗净,然后用碱性水冲洗。那么分划出来的青霉素便会被分划在某个部分,浓缩再溶解出来,这就是分离管柱色层分离法。

    而具体的实现方法,其实在当代社会,也有许多人都早已做好。

    那就是,首先还是收集大量青霉,也就是发霉的米粒之类。将这些米粒磨成汁混合,再用芋煮成的汁作为培养液,植入青霉培养几天。将培养液用滤棉过滤,过滤后的加入菜籽油来溶解脂容性物质,由于青霉素是水溶性,所以油下面的水溶解了青霉素。将水加入放了活性炭(煮过消毒)的容器并搅拌。将这些活性炭放入分离管(上端开口大,下端开小口),用蒸馏水清洗,然后注入酸性水(用醋制造),最后用碱性水(海草煮汁)注入。这时候在下方出口处加上过滤棉以减小流速。分成多份。从患者身上取得葡萄球菌用培养基培养。将不同的划分涂在葡萄球菌培养皿上。几天后如果葡萄球菌只在所涂的青霉素周围生长,那么那成功了。

    再细化一点来说,那就是以下过程。

    1.用米磨成的汁水+用山芋磨成的汁水作为培养基溶液。

    2.找一个已经发霉的食物,将上面的霉变物质刮下来等1个星期。

    3,拿一个小瓦罐用塑料薄膜封住顶部(不要用盖子),在薄膜上剪个小孔,拿一个漏斗,在漏斗里放上棉花,把培养过的培养液体从棉花上倒下去。

    4。在那个瓦罐里倒适量的菜种油,搅拌,搅拌到最后会发现,罐子里的液体有3层。

    5.这时候,要用小勺子慢慢地把上层的油和脂弄掉只留下底部的水,将碳粉加入罐子,搅拌。

    6,碳会吸收青霉成分,罐子里的液体会吸干。

    7.取出碳,用蒸馏水洗涤碳,注意,一点点就好。

    8.用醋加水混合水洗涤碳。

    9.用海草汁水洗涤。

    10.重复步骤3的方法(再买一个瓦罐或者玻璃杯)过滤将最后得到的液体分成几小杯,然后,再等上几天。

    11.最后一步很难哦!在你的嘘嘘中用棉花

    棒蘸上少许,分别滴在小杯子的中央,然后就是等待了

    过几天后,如果看到有一个中央没有青霉,只有周围一环有,就制作成了

    12.用滴管吸取杯中的青霉,就是盘尼西林(青霉素)

    而这件事情,虽然有成功的先例,说来十分简单,但要做起来,却是十分地不容易。

    其实若是有个实验室,对李夔来说,提取青霉素也是可以逐步成功的事情,可眼下的大唐,什么都没有。

    没有器材、没有原料、没有人才、没有方法,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功造出青霉素,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是,现在有了想法,就要抓紧时间,开始做实验了。

    李夔返回崔家头里后,立即开始着手实施。

    值得庆幸的是,现在尚是秋季,想找到足够的青霉原料,倒是不难。

    李夔随手将武侯铺里剩下的食物、果皮等等,所有可能生青霉的东西全部都堆在一起,放到潮湿易于生霉之处,让霉丝尽快地生长出来。

    而他手下,诸如老关头等人,亦在帮忙,他们按李夔的要求,开始尝试另一种方法,即煮芋头汤,利芋头汤和米磨成的汁,作为青霉素培养基的溶液。

    之所以采用多种做法,是因为,李夔考虑到救人要紧,必须要尽快地试验成功,才能确保使用。

    在亲自操作与指挥手下工作的状态下,李夔一直皱着眉头,在脑海中胡乱过滤着有用的信息。

    他准备开始制作容器,想着想着,眼前看到桌上那方澄泥砚,顿是瞬间开了窍。

    对了,这澄泥砚与别的砚台不同,它是用泥做成砚台之后,烧制而成的!既然这种泥土能够制作工艺复杂的澄泥砚,那么这些制作的工匠,也应当会懂一些烧制陶瓷小罐子的法子吧。

    这项工作,李夔在画好简图之后,便立刻寻作陶匠开始制作。

    这样因为简单,不过就是一些瓶瓶罐罐倒腾,那些工匠得了他的钱财,倒是三下五除二,立即就加以做好,其速度已然出乎李夔之想象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东西,与现代实验室的器材相比,那是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,根本不可同日而语。

    毕竟,诸如烧杯试管之类在现代唾手可得的东西,在这个晚唐时代,居然要用如此原始的方式制作,李夔的感觉十分不习惯。

    有了器材,他便开始制作蒸馏水和培养液。

    在准备这些东西时,李夔不停地叹气。

    从前在那个时代,根本就不会想过,治疗一个病居然需要弄出这么多副产品,他现在深深觉得,这种医学科技的进步,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
    待到这些东西做好后,李夔又想到了一样东西。

    注射器。

    毕竟,哪怕自己成功提取了青霉素,同时也须得想办法制造注射器,否则无法注射的话,不能让青霉素进入血液之中的话,也只能是白费力气。

    因为时间紧迫,李夔直接放弃了寻找玻璃的方法。

    他转而打算,要改用陶瓷烧制针筒。

    其实针筒倒是不难制作,许多人都以为是古埃及的玻璃制品比较早,殊不知,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便已经有玻璃制品,1000多年前就已经制作出无色玻璃,只是直到宋朝,才作为商品在街市上出售。

    也许,在这晚唐的某个地方,也是有玻璃制造的,但李夔在匆切之中,根本找不到。

    毕竟,这个时代,玻璃在大唐本可能还是一件极为稀罕的工艺品,想找到会造的人,都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。

    所以他现在最为有效的方法,就是用陶瓷来代替了。

    其实,李夔还有一个问题要面对。

    那就是,在人群中,对青霉素的过敏率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。也就是说,一百个人里,至少会有一到十个会对它产生过敏反应,这个概率是极大的,李夔现在只能祈祷,那苏锦奴不是这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毕竟这一点,在这个时代,就是李夔哪怕想破脑袋,也无其它办法可以解决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,他又迅速地想到了一个新的问题。

    针管可以用陶瓷来做,那么针头呢?又该用什么办法来制作呢?


    第(3/3)页